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党委多措并举聚才育才 凝聚激发改革发展新潜能

发布时间: 2022-05-10 09:26:22 已阅读: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科技人才队伍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和动力源。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党委自2020年7月成立以来,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将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多措并举聚才育才,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更新聚才育才思维理念,优化人才队伍配置。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德”的要求贯穿人才工作的全链条,把德的表现与学术水平放在同等地位,切实做到选才看德,育才讲德,用才重德,评才说德。二是坚持引育并举,集聚人才。下好引才引智先手棋,打好人才竞争主动仗,一方面,选准“蓝筹股”,通过“靶向”引进,延揽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挖掘“潜力股”,实施青年人才发现、培养、激励计划,培养青年人才,形成人才梯队。三是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竞争新变局下,学院党委转变人才观念、强化效益意识,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以柔性引才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努力提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资源、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学院党委成立近两年来,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近20名,截至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76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近79人;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89人,专任教师中85%具有博士学位。

完善聚才育才体制机制,提升人才队伍实力。一是以事业平台聚才育才。依托学院党委各单位优势特色,立足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领先水平的蚕学知识创新、先进产业技术研发及高水平创新人才集聚培养优势,依托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牵头承担的学校 “双一流”学科建设、生物学学科建设、中国西部(重庆)创新中心等方面重大任务,发挥生物技术中心在植物与微生物的功能基因与基因工程改良方面、医学研究院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优势以及学院农、理、工、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人才“磁力岛”和“孵化器”作用,实现优势领域的人才接力与扩容。二是以制度创新激发创造活力。一方面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健全人才培育体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学历深造或出国访学;同时,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的“传、帮、带”作用,推动人才竞相成长。三是以加大投入做好人才保障。一方面加强工作条件支持,对优秀人才和团队加大科研经费、实验场地、招生计划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生活综合保障,协助构建有利于人才安居、乐业、展才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以上措施,学院党委成立近2年来,新增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近10人,其中,2人入选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含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1人)、1人入选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此外,1人获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药学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4人入选重庆市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荣获重庆市首批“杰出英才奖”,2人荣获重庆市“优秀科学家”称号(共已入选4人),1人荣获重庆市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荣获重庆市科技创新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入选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

发挥聚才育才制度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凝聚。一是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强化学院党委“守门员”意识,突出在政治把关、师德评议中的首要责任,增强引好才、育好才、用好才的主体意识;深化党支部“生命线”作用,将支部建设与学科、实验室、科研团队相结合,发挥党支部团结凝聚人才的堡垒作用,发挥党员骨干教师以才荐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作用,把党管人才要求有效传导到“神经末梢”、落实到“基层细胞”。二是强化人才责任担当。组织中青年教师赴相关行业、科研院所学习,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基层乡镇等挂职锻炼,通过实践锻炼,使人才队伍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促进教学更有深度,研究更有温度,育人更有力度。三是提升人才凝聚引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联系专家制度及经常性开展座谈、走访、慰问、谈心活动等,提升人才队伍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幸福感,团结凝聚各类人才将创造力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


撰稿人:曾鸣鸣

审核人:张袁松、代方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