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行”成果展示|砥砺奋进“强国行”,谱绘丝路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5-01-09 00:12:23 已阅读:

近日,全国高校思政网以《砥砺奋进“强国行”,谱绘丝路新篇章》为题,深入报道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积极开展“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工作成果。报道全文如下:

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5人,正高级职称10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支部积极开展“强国行”专项行动,激活“党建联建”与“科研创新”双轮驱动,专注“思政、学科、产业”三向发力,聚焦“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项重点任务,持续扩展“丝路”系列党建品牌矩阵,着力增强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引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蚕桑力量。

党支部依托深厚的积淀,以党建联盟牵动产业联盟,通过党建联建凝共识、聚人才、汇动能、传理念,开拓了一条“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学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底蕴和学科道路。

创矩阵,建联盟,共同绘制产业联建“框架图”。支部锚定教育强国、科技兴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目标,以学科建设的“硬联通”为联建基础,以文化交流的“软联通”为重要支撑,探索创建全国蚕桑学科样板党支部联建矩阵,组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党建联盟,打造中国现代蚕桑产业体系,全面布局推动蚕桑+“医、健、食、饲、美”多元产业发展,已与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四川南充尚好桑茶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党组织开展联学联建10余次,实地参观产业基地20余次,稳步推进全国蚕桑领域党建共同体建设。

锻“课”成金,发掘思政示范金课“闪光点”。“我们要传承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让全国蚕桑领域党支部能抱成团、连成片、共成长。”支部党员向仲怀院士在讲党课时提出了他的支部党建联建愿景。支部发挥党员学科带头人作用,牵头组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思政体系研究团队,抓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沁润”两个维度,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推出精品示范微党课,讲授“蚕桑物语”品牌科普微课,实现“难易浅细”知识融合,“观讲演调”形式贯通。近几年,支部成员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各2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3项。

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活动

面对地方教育发展需求,党支部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推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实现“大中小幼”全学段并进,“田间网上”全阵地齐抓,结合不同学段学情、不同场域特征,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蚕桑特色的教育服务工作品牌。

播良种,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蚕桑意蕴“大思政课”。“离孩子们近一些,科学家精神就扎根的更深一些”。在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的课堂上,党支部书记代方银以“小蚕宝有大科学”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近年来,支部探索形成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蚕桑科普+思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思政课”范式,依托创建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蚕桑丝绸科普基地”,搭建蚕桑思政教育服务平台,开展蚕桑文化传承科普讲座,举办“蚕桑科普月”“蚕丝文化节”“服装文化节”等活动,与重庆八中、西南大学附中和实验幼儿园等多家中小学校对接,开展主题研学活动10余次,科普教育工作受到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表彰。

扎乡村,助力地方发展,深化“丝路”系列教务服务品牌。深入西部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建成主攻蚕桑方向的蚕桑科技小院2个,建立“特色动植物分子育种与资源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直接向西南地区的蚕桑产业主产区输送专业人才近百人,不断拓展科技知识推广新阵地。深度打造“丝路”系列品牌教育阵地,建设“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创立“丝路驼铃”“丝路学府”和“丝路驿站”茶语空间等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带动蚕桑科教和产业文化建设一盘棋。举办“驼铃茶语”品牌对话活动20余次,包括院士在内的众多党支部成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将科学家精神根植在学生心中。组建“丝路驼铃党员引航服务队”,带领学生党员累计开展“三下乡”“蚕桑田野党课”活动30余次,惠及近万人,助力西南蚕桑主产区文化产业发展。

“驼铃茶语”对话——向仲怀院士与学生亲切交流

党支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大科技观、大人才观为指引,着力开辟以科技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

打头阵,攻核心,实现“有组织科研”。作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党支部书记代方银在加快阐明家蚕重要性状形成机理,攻克家蚕分子育种等“卡脖子”核心技术方面打头阵。依托支部“党员挂帅”“党员主攻”“党员支撑”的“聚群力科研建设”序列,带领团队绘制完成世界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图谱(Nat Commun,2022),构建家蚕泛基因组和多组学数据共享分析平台SilkMeta(Nucleic Acids Res,2023),揭示家蚕绿茧形成和茧色演化新机制(Mol Biol Evol,2023),率先获得家蚕性染色体W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和蛋白编码基因(Sci Adv,2024),以家蚕等为实验生物研究发现调节延长寿命新基因(Nat Commun,2024)等,推动家蚕重要性状基因解析和分子育种研究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培育家蚕新品种2个,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2项。

重落地,聚转化,培塑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体系,获批建设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重庆)、“一带一路”国际蚕业科技创新院,主持攻坚“十四五”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联合举办蚕桑发展论坛及专业技能比赛,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组织专家团队在全国蚕桑主产区——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市)建立大批教学科研基地,深入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发展规划咨询、技术指导等多样灵活的教育服务与合作,生物质医用材料技术等5项成果实现了2000余万元转化,在服务产业升级、助力县域经济建设及企业技改扩能等方面成效显著。

有组织的科研——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就团队合照

近年来,党支部打造了“三围绕四内涵多举措”基层实践育人模式,多措并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方案。

调实情,踩泥土,在创新实践中育“新蚕桑人”。支部成员担任重庆巫溪、广西那坡等6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科技特派团产业组长或成员,长期带领党员、广大师生深入蚕桑生产一线,开展调研活动上百次,力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上山下乡中厚植“一懂两爱”情怀。支部成员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斩获全国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重庆市金奖9项、银奖7项、铜奖1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百项,培养了大批下过田坎、写过专利的“新蚕桑人”。

广实践,走基层,蹚出实践育人“蚕桑模式”。通过调查研究、专业实习、产业帮扶,引导师生在丰富基层实践中破茧而出,锤炼蝶变。近年来,党支部带领师生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审定蚕桑新品种2个,推广蚕桑新品种10余个、种养新技术6套,建立智能养蚕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共20余个,累计培训农村科技人员5300余人次,助力1.3万人如期脱贫致富,使农民增收超2.5亿元;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师生挖掘抗逆桑树种质/品种2个,建立示范推广基地5个,辐射带动治理南方石漠化面积超150万亩,使荒山披锦绣,石漠变绿洲。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巫溪团桑蚕组在巫溪蚕桑示范基地调研指导

“驼铃叮当,原野回荡,丝绸古道,笛声悠扬……”向仲怀院士谱写的《丝路驼铃》歌曲回荡在广阔的丝绸之路上。展望未来,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将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答好“教育强国,支部何为”时代课题,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