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星期五”学生成长沙龙是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助力新农科人才培养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朋辈分享,增强学习动力,强化专业认同,厚植“三农”情怀。学校在每周五持续开展“乡约星期五”学生成长沙龙,由各涉农学院轮流承办,为农科学子朋辈分享搭建交流平台。
3月28日下午,由我院承办的“乡约星期五”学生成长沙龙在青李空间多功能厅启幕。本次活动以“春蚕有料,青桑正好”为主题,巧妙串联学术分享与传统文化体验,吸引了众多师生踊跃参与,共赴这场别样的春日之约。
破茧共话:师生携手织就成长经纬
小菌种撬动大生态
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刘晓姣副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小菌种的大作为”为题,深入分享了她在微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与核心。通过多年实验,刘老师及其团队发现根内定植微生物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滋生,并将相关技术其推广应用于田间地头,积极倡导植物医学理念,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刘老师谈到,“农业科研不应局限于实验室的理论探索,更要扎根大地,落地服务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科创进阶之路
手握两篇SCI论文且已推免至清华大学的曾木子同学,褪去“学霸”光环,真诚袒露了自己科研道路上的真实足迹。从初涉科研时的懵懂迷茫,到不断攻克难题的坚韧执着,她向大家娓娓道来自己在学习与科研中的探索历程。她建议同学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长期目标,精准掌握自己的科研节奏。科研之路如同春蚕吐丝,虽缓慢却精准而坚定,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收获硕果。”
保研至北京理工大学的2021级蚕学专业学生汤宇涵,结合自身丰富经历,生动讲述了一场农学、工学与理学的思维碰撞与融合。在她看来,“专业边界并非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实现跨越的跳板”。她以自身经历激励同学们:“要珍惜青春时光,将每一天都过成值得回忆的精彩篇章。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唯有拼搏进取,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
文化之韵:千年蚕桑的青春表达
分享环节结束后,一场沉浸式蚕桑文化体验活动精彩上演。参与者们现场亲身体验了蚕茧手工DIY的乐趣,感受古法桑拓制作的独特魅力,还品尝了清甜的桑葚茶与风味独特的蚕蛹。在答题互动环节中,幸运观众还获得了限定蚕桑文创礼包。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本次沙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薪火相传:成长沙龙的双向奔赴
春蚕不倦吐丝,青桑蓬勃发枝。此次“乡约星期五”学生成长沙龙活动,不仅为师生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桥梁,为同学们注入了“破茧之力”,更以青春视角重新诠释和重构蚕桑传统文化,让蚕桑精神在创新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期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断从本次活动中汲取力量,茁壮成长,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许紫煊
复审:鲁 萍
终审:朱高峰